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我们的小学教育被禁锢在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中,而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组织形式却是一直沿用三百多年的班级授课制。虽然它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带来更多的却是反面效益。
(1)师生间缺乏理解与沟通
好像只有课本与作业本才是师生之间传递感情的纽带。师生接触的时间只局限在短短的40分钟。
(2)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
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强,对班集体的工作冷谈,甚至出现忌妒、敌意等不良心理行为。
(3)教师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一刀切”、“教师中心”
班级授课制的出现随之带来的是教师权威的绝对性。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的主体异化为盲从。日久天长,教师的包办代昀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毫无主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4)教师难以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性发展
班组授课制使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尖子生总在台上表演,而更多的学生是当观众,陪读或陪坐,有的一陪就是6年。其结果使儿童失去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年。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没有办成适合学生的教育,却在一层一层地选拔适合这种教育的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一部分学生成了厌学的叛逆者。因此,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和发展终将被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代替,而小组合作学习正使我们的教育脱离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窠臼,把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及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这才是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
2、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被视为孤立的个体化的活动,座位是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是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要求。每个孩子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被要求努力地理解黑板、书本上的内容或完成老师预设的一些问题,完全被当作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这种学习方式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1、自主·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对话中,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其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2、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课本中几乎每个数学公式、原理、法则、性质等都有着清晰阐述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淋漓尽致”地讲解,那些常常令人充满兴奋和富有挑战的思想,就会由于我们的老师的“倾心倾力”而被甄没。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这些公式、原理、法则、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在相互合作中彼此进行交谈、倾听、解释、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与协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之内“畅游”科学家几十年的经历,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也能行”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在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3、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更进一步讲,许多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下仅凭个人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被学生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
在2001年6月,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吹响了号角,制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整、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为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提供政策法规的方向。
在当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终身学习需要建立在“教育的四大支柱”基础上,“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四项学习是终身的,也是普遍的,可见,学习方式的改变,正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一个课题。
3、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自主、合作、创新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操作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阶段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学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实现这样的目标,学生教育阶段就要提早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自然就能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也就为独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研究依据
政策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生存、学会做人。
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纲要》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给我们指明了新的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现实依据:自主、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就现实而言,学校教育中仍存在许多不合拍的音符,一部份教师认为:教改只是形式而已,因此,在他们的教学中,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很大的惯性,备课以备“教”为主,上课以教师“教”为中心。刻板、低效、形式单一,与教育改革的形势不相适应,使学生的缺乏主体性和学生学习潜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很多学生一想到学习,就是读书、作业、考试等。学生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意识和信心。这些现象,使我们深感忧虑。面对如此教学现状,我们思考的是:课堂教学出路在哪里?我们的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改变?我们认为:只有走科研促教的道路,才能使我校的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台阶。因此,我校课题组的老师们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提出了“《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因此如何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推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型”操作实践模式,便有了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自主学习是教育机构(学校为主)提供多种学习媒体,由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资源以获取知识的过程。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二者的关系: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为主要教学活动程序。自主与合作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即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独立学习有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形式,合作学习有互学、互查、互议、互评等方法,让学生能优势互补,心理相容。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课堂教学怎样采用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结构模式来实践自主—合作—探索这一新教学理念。属于应用型研究。
四、课题设计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圈子中走出来,建立起现代的师生观,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自觉探究知识,具有自主学习的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2)构建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指导我们的教师有效地实践课标理念。
(3)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分组合作,在合作交流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促进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对创造性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2、研究的内容
(1)探究自主—合作—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分三段(低段、中段、高段)研究小学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3)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况的课堂评价量标。
3、研究周期
(1)调查论证阶段
2005年9月—2006年1月,调查、论证、拟定方案、确立目标。
(2)实验实施阶段
2006年2月—2007年1月,开展实验并充实修订完善方案,完成阶段性总结。
2007年2月—2007年8月深入开展实验,再次修订实验方案,完成阶段检测,总结阶段成果。
(3)总结推广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7月,继续深入实验,完成终结检测,整理完成资料,撰写《实验研究的报告》。
五、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程序
(1)课题组成员首先讨论制定阶段研究实施计划,组织全校教师学习,鼓励教师们多学习新的教学理论,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
(2) 课题组与参研人员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切实作好课前准备工作 ,大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4)时时记下教学活动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总结实验的得失,丰富课题资源,提升课题精髓。
研究方法
(1)实施教学中,以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以观查法,调查分析法,统计法,比较法为辅助的研究方法。
(2)分低和中高年段进行实验,分别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实际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认识性成果:
(1)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统一了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即:
自主学习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与被动学习是相对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合作来学习,与独立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三种学习方式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为其自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作准备;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其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奠定基础。
然而三种学习方式又有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需要探究与合作: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见表)
没有问题 掌 握
自主学习 自己探究解决 掌 握
有 问 题 探究性学
仍然不能解决
(2)我们认为: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形成有不可否定的作用。
A、 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首先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实现的学习活动,因此有利于让学生置身于融洽的学习活动环境,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感。
B、 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由于学生的自主时空大,学习兴趣易激发,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C、 自主、合作学习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思考、探究、操作、讨论、质疑、发现,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D、自主学习活动有利于创新,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3)我们认为:教师在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中,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高了教学、教科研能力和自身素质,尝到了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甜头。
(4)我们认为: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使“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创设学习环境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自尊,鼓励学生的首创意识,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既要作导师,作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又要作学生的朋友,使学习环境更加轻松愉快。教师要注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和谐的、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由被动变主动。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自主·合作学习小组的课堂模式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的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我校课题组在下校搞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调查,就分组合作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大家的基本做法是:将座位统一的“插秧式”编排,回答问题时统一的举手姿势,甚至连坐姿也作统一的要求。每个孩子安静的作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稍有交头接耳便被视为捣乱纪律,于是老师的“法宝”便上来了:小脚并起来,小手背起来……、一、二、三看谁做的端等等。从小学生年龄结构来讲,这是最忌讳的,也是不科学的。他们能安静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十分钟就已经不错了,这种作法,完全违背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违背了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我校成功的将合作学习分为四组
A型组(异质组):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因为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生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类,1、能独立解决问题——实际发展水平;2、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潜在发展水平,二者均衡搭配,合作便能呈现出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局面。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B型组(同质组):由于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是孩子娇生惯养,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又相对较弱。况且,能力强的同学对能力差的同学的帮助有限,当他们之间的差距超越了能力强的同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我们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差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上无法体验到的。
C型组(异同混合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课堂内增加了生生合作的机会。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合作时,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我们在小组合作时,常常会保留异质组,引入同质组。具体做法: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优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组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D型组(自由组合组):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怠之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因些教师有时应灵活改变合作小组的形式。如对某一问题有兴趣的、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合作小组;还可以好伙伴组成一组等等。
以上4种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当然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常规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常规时,才能顺利地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例如:我校教师杨克斌所授的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将相和》一文
1、串讲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质疑组(起因、经过、结果)——优生带差生
2、分析性格特征——同质组——重点指导
3、分角色朗读课文——自由组合(培养兴趣)——点拨
4、解决困惑问题——异同混合组——共性问题师精讲
虽然,这节课换了四次座位,但学生学的愉快,教师教的轻松,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目标。
(2)构建了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分年段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A、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结构图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使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改革,我校适时修订、完善了教案备写体系,打破了传统教案的束缚,论证编排了渗透新课程体系的活页“课堂教学设计表”包括教学目标的落实、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安排、师生互动的时效性、板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反思的效果等。同时,该活页设计表在去年10月份吴忠教育局评估验收市级示范学校达标工作时,被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肯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契合点,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契合点,进行有效的点拨。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省时、有效。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多样化,合理使用教具、学具、电教手段、多媒体。通过本课题实践,我校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育人观,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B、低段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特点以及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校低年级课题组通过实践,总结出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环节:
C、中、高段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操作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主动获取和发展的过程。为了把更多的探究权、话语权、发现权让给学生,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新知的发现。我校中高年级课题组经过实验,总结出以下操作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
(1)自学新课,写出体会
教育家赞科夫说:“儿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才能使知识得以内化——吸收,外化——表达。教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意识地增加个体自主学习环节,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及生活经验,课前老师有意识地增设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点、自查、自写等环节,让学生先自学教学内容,把知识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表象,并把自学后的收获、体会以及不懂的问题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下来。因为写笔记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总结规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发表见解的阵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改变了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比如看书要认真、仔细、注意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不要只看结语和结果,要逐字逐句地看,把结论和推导过程结合起来看,把文字说明和示意图结合起来看,看书与作图、动手操作相结合,以后再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写笔记时应包括:自学的主要内容,自学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没弄懂,能作书上哪些练习等。这样做的优点是:a.量大、独立自主学习活动的次数多、时间长;b.面广,学生参与的范围广;c.落实,学生真正进行了独立的思考;d.质高,效果好,有深度,比布置**遍生字,组**遍词,抄**遍课文等有效的多。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意识逐渐由弱到强,进而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使他们通过自己主动的读,积极的思和大胆的问来获取知识。
(2)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首先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这样既能体现出组内大致是班级的缩影,又体现出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可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
然后将学生进行编号,比如1号2号(优秀生),3号4号(中等生),5号6号(学困生),上课时,首先是小组内汇报个人的自学情况,采用组长主持式,(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让1号首先当组长,由他主持进行汇报发言。孩子们可以打开书和自学笔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已经学懂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一一汇报,组内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不懂的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补充,使答案逐步趋于完善,最后形成组内成员的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实验初要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可以选择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示范组,对组内发言、倾听、讨论、评价等内容进行演示,开始阶段特别要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要使学生学会独立准备,学会轻声发言,学会仔细倾听,学会有效讨论,学会认真主持,学会恰当评价。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并且发言内容不同于前面所有发言者,每个组员在发言时,其他组员不能打断发言者,更不能对组员进行消极评价,待组员充分表达完自己的见解后,其他组员可进行对事不对人的评价。
(3)集体交流,解惑释疑
各小组选出代表,将本组讨论情况向全班作一个汇报,以及各小组还有哪些没弄懂的问题,一一提出,各小组提的问题可以相互解答、相互讨论,当然讨论也可以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但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条理性较差,加上为了照顾学困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提炼归纳,帮助学生真正理清知识脉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相互质疑,促进反思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解决了“懂不懂”的问题之后,还有个“会不会”的问题,这就要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既要有基本练习,又要有变式练习和发展性练习,但数量不能多。首先是学生独立的做题,其中每题有1人在板练,做完后下面的同学将自己的答案与黑板上同学做的进行比较,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就向板练的同学提出来,由板练的同学解答同学们的提问。板练的同学讲不清楚的可以请下面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说对也可能说错,正是通过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从错误到正确,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认识,达到深化、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5)师生互评,共同发展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指标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成分;在该实验中评价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成了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评价老师的主人,学生不仅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评价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既要肯定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不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经验丰富探究发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以上五个环节有机整合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知识)、过程与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的课程目标得以全面发展。
3.技术性成果
由于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精神、探究技能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作为老师和学生本人都应该有一个动态定位。根据三年的研究,课题组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能力、采用的方法三方面结合前人的经验摸索出了一套评价的标准,可采用自评、组长评、组内评、教师评等办法对对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相当于记下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记录,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教师把握学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标准见附件)
4、实效性成果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固然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学会合作更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有限的,离开了合作,许多目标难以实现。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分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分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分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分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分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源与思,思源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5)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6)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价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分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7)构建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一个“创设情境—个人探索—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总结回顾—巩固应用”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基本形成,并在全校推广,以求进一步完善充实。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效果
(1)推动了我校教学向新的教学理念靠近。
开展研究的几年中,学校领导与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全面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2)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作为我校教改的一个研究内容,是积极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的体现,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实践操作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培训与管理方面,如果只是关注行政激励与教师教育的外在培养驱动,在内容上脱离教师的工作载体,在实践形式上,缺乏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其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校采取科研推动和课题参与的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设计与实施为任务驱动,全面开展教师新课程培训,全员参与新课改实践和课题研究。
结合二期“工程”实施方案,我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改革,率先采用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此项工作受到了县、市两级示范学校评价专家组的一致肯定,并得到了来我校检查师资培训工作的教育厅师资培训处衡鸣同志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在各校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今年,我校又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该手册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教学基本情况及活动安排、参加校本培训及学习情况、开展公开课教学情况、教案设计、作业批阅、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诸多内容,并将此手册与教师个人“工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之间建立了科学地联系,以三者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完整地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由于整个手册涵盖并记录了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变得更为科学、规范,这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自身行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目前,该手册在我校具体操作过程中,对学校教学教研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教师开始注重学习了,教学不再是简单教师“教”、学生“学”,更多地是教师精心设计地竞赛式互动学习;听课交流不再是学校强制性地命令,更多地是教师同事间自觉地交流与学习;教研活动不在是沉默的代言词,更多的是来自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和令人深思的教学心得。
我校的研训结合策略在操作上以学习为起始点,以研究为着重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全校教师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教育教学行为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
(3)小组合作对个人的促进影响
(1)小组的归属感
小组内各个成员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同小组成员能一致对外,不会发生矛盾与磨擦,彼此都能体会到大家同属这个小组,这就是归属感。归属感在一定的情境下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当小组取得荣誉时,小组成员进一步增加归属感,进而激发了自豪感。优秀小组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比较强烈。这可以树立每个成员的自信心,从而更会努力地为小组达到目标而做出贡献。当小组受到外界压力时会增强归属感,小组成员会团结得更紧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接力比赛中,小组成员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数学竞赛中,小组成员会出谋划策,为小组的胜利苦思冥想等等,这些都是小组归属感的具体表现。
(2)小组的认同感
小组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就是小组认同感。小组的认同感对个人的约束力要比大班级更有效。
(3)小组的支持
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小组的规范,符合小组期待的行为时,小组就会给与他赞许与鼓励,以支持个人行为,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实验证明,一个一向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一旦能主动回答问题,就会受到组内其他成员,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鼓励。他也就获得了小组对他的支持,从而影响他今后发言的积极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还表现在自主意识的觉醒。实验前,学生学习处于应付状态,经常是老师盯在学生后面要作业。实验后,是学生盯在老师面前问题目。他们问的通常都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自己选做的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凡是长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研究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好教了。
八、问题与探讨
1.学法思考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培养了学生敢于进取的学习精神。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差异,在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现问题,加强发散思维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手把手,面对面,循循善诱地“教”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相信这些学生,只要起步,总会前进。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素质,也不能仅仅在课堂,要帮助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需要,对自己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教法思考
“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本课题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自己的“教”。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结构决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对象,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合作也是全过程的合作。我们必须努力转变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条件下,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对实施“有指导的自主·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如何落实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志们!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会走许多弯路,但不能走回头路;我们会有许多失误,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课程改革就能不断向前推进。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山东教育出版社 李建刚
《自主课堂》 沈湘秦(译) 中国轻工出版社
《愉快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 倪谷音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
指 标 项目 |
量 标 |
||||
A 级 |
B 级 |
C 级 |
|||
态 度 |
培养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将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 |
1. 有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2. 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3. 有强烈的求知欲,敢于创新。 |
1. 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1. 能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2. 有一定的求知欲 |
1. 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2. 不能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3. 求知欲望不强。 |
|
能 力 |
阅 读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从书本或其它媒体获取知识 |
1. 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2. 能从课本以外的书籍获得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 会收集并运用信息。 |
1. 有一定的阅读力。 2. 能阅读课外书籍 3. 缺乏收集并运用 信息的能力。 |
1. 缺乏阅读能力。 2. 不或很少阅读课外书籍。 3. 不会收集并运用信息 |
观 察 |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通过观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
1. 有较强的观察能力。 2. 能有序地、多侧面地观察。 3. 能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
1. 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2. 能有序地观察。 3. 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
1. 缺乏观察能力。 2. 不能有序地观察。 3. 不能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
|
思 维 |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1. 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判断、推理、逻辑分析能力。 2. 思维灵活、求异、求新。 |
1. 初步具有思维能力。 2. 初步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3. 思维较灵活。 |
1. 缺乏对问题的思维能力。 2. 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 3. 思维不够灵活。 |
|
操 作 |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并能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
1. 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 能通过操作获得知识解决问题。 3. 通过操作能发现、有创新。 |
1. 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2. 能通过操作进行思考,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 3. 通过操作有所发现问题。 |
1. 缺乏动手操作能力。 2.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通过操作不能发现问题。 |
|
方 法 |
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最终学会学习 |
1. 有较强的预习能力,能质疑问难。 2. 具有较强的合作技能,能助人和求助。 3. 会根据目标作出正确评价。 |
1. 能课前预习。 2. 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3. 会根据目标进行评价。 |
1. 不能做到课前预习。 2. 缺乏合作意识交往能力。 3. 缺乏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
附件: 自主·合作 学 习 能 力 培 养
评 价 量 标